视障人士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出行不便。盲道,作为专门辅助他们行走的道路设施,凭借盲人的脚感以及盲道砖的助感原理,旨在帮助他们实现独立行走、自主出门。它通常铺设在马路的人行道上,本是为方便盲人出行而设。然而当下,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地方的盲道状况堪忧。电动车随意停放在上面,有的地方甚至将固定路障和花坛直接建在了盲道之上,这给视障人士的出行增添了重重阻碍,也极大地增加了他们出行的安全风险。
近期在湖南长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视障人士在盲道上行走时,多次被电动车等障碍物阻拦,尝试多次绕行却未能成功。无奈之下,这位视障人士愤怒地推倒了多辆停放在盲道上的电动车。据拍摄者称,这位视障老人一开始并非有意推倒电动车,实在是被逼得无路可走。老人口音较重,大致是在倾诉自己没走几步就会碰到电动车,还遭到周遭人的质疑,被指责没素质,满心委屈。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委屈呢?
无独有偶,在陕西西安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一位盲人小伙子在盲道上行走时,盲杖被电动车压断,车手不仅未道歉,反而质疑小伙子是否真是盲人,还称是盲人故意将盲杖往电动车车轮下塞。小伙子无奈报警,警察赶到后,车手竟反指责盲人挡路,小伙子委屈得大哭,只能出示残疾证诉说自己被冤枉。最终在警察的调解下,电动车骑手赔偿了盲杖,好心路人将小伙子送回了家。从小伙子带着哭腔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愤懑与压抑:“你把我盲杖都压断了,你看我像不像盲人?我在盲道上走,这残疾证给你来,你还说我不是盲人,把我盲杖先给我,不然我咋回家嘛?”
盲道乱象并非个例,时有发生。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盲人推倒盲道上电动车这类行为呢?从情感上讲,盲人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出行本就艰难,盲道被堵,绕行无果,长期积累的无奈与愤怒促使他们以这种方式宣泄。但从行为本身的合理性而言,这并非最佳选择,毕竟可能造成财物损坏,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再看网友们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一方面,许多网友谴责占用盲道的行为,认为占道者缺乏道德与法律意识,为图自己方便侵害视障群体权益,理应受罚;另一方面,大家对视障人士的遭遇满怀同情,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出行难题,期望采取有效举措保障盲道畅通。还有网友指出,盲道乱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相关部门对盲道的监管、维护不力,亟待加强。
这个话题,与我们昨天探讨的健走团占用机动车道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健走团现象,本质上是一小部分人对整体道路交通安全规则的僭越,给正常的交通秩序带来了不良影响。而盲道被占用的情况,则反映出大多数人在不经意间,对视障群体所专属的盲道使用权的肆意侵占。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下,我们亟需思考:怎样才能让视障这一小部分群体不再因出行受阻而无奈地发出愤懑怒吼,避免出现推倒挡路自行车之类的过激行为?
那么,从公共管理制度层面出发,究竟该如何持续改善盲人群体的出行环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