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29日的那个血色夜晚,安徽德上高速的沥青路面上,三具年轻的生命便在火光中化作灰烬。这一幕,如同刀锋划破了科技驾驶新时代的幻想:一辆小米SU7撞向施工路障的监控画面揭示了残酷的现实——当辅助驾驶系统延迟了1.2秒才启动制动,三条人命竟成为了技术发展无情的牺牲品。
面对这一悲剧,安徽高速的应变能力直击智能汽车的缺陷。仅在72小时内,施工路段就竖立起了23块鲜红的警示牌,标语“关闭智能驾驶”如急促的弹幕,覆盖了通行的车道。收费员标准化的微笑与清晰的电子提示音双重震撼着过路司机,使他们被迫接受每分钟三次的安全提醒。
这鲜红的标语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支持者们纷纷晒出收费员恭敬鞠躬的照片,声称“政府对你的生命关心胜于车企”。与此同时,质疑者们则翻出了三年前同一段施工记录,发现隔离墩反光膜的损坏率长期超过60%。而根据道路养护记录,事发前8小时,巡查车辆还曾上报“改道标识倾斜15度”的问题。
这起事件的舆论风波中,智能驾驶公司的数据报告如同一场狂澜。涉事车辆的行车日志显示,系统识别障碍物的平均距离比人工驾驶缩短了40米。车企试图为自己辩护,声称“符合国家测试标准”,然而网民们的质疑接踵而至,纷纷询问测试道路是否包括那些损坏的反光标识及夜间的施工场景。法律专家检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规范》,发现其中的17项指标竟然依赖于道路基础设施的完整性,这一情况令人深思。
ETC通道的静默,映射出公众的心理变化。每天有30万名安徽车主明确选择人工通道,只为了验证收费员是否带着八颗洁白的牙齿微笑。一位短视频博主的实测显示,选择人工通道的时间比ETC平均多花费了47秒,而评论区高点赞的留言中写道:“这47秒能让我重新连接思维与双手。”
无疑,交通安全从未是个简单的选择题。根据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实验室的数据,人工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的反应速度比L2级辅助驾驶快出0.8秒。这个微小的时间差,在138公里每小时的高速下,竟然足以让金属穿透三个成年人的胸膛。
而如今,安徽高速的警示牌数量依然在增加,每块的造价相当于二十个损坏隔离墩的维修费用。车载摄像头记录下的新画面:一位车主一边享用着槟榔,一边用手机拍摄着警示牌,方向盘上那闪烁的智能驾驶指示灯依然保持着绿色。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心生警惕,科技的赤裸真相亟待更深的反思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