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综合报道)5月3日下午1点57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席卷了阿坝州汶川县卧龙镇熊猫大道的盘山弯道,巨石从陡峭山体轰然滚落。这场意外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却为所有过往车辆敲响警钟:危险往往藏匿于日常通行的山间小道,防不胜防。
根据目击者提供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显示,事发当日正值晴好天气,道路两侧植被茂密。一辆黑色越野车正沿S形山道前行,后方紧跟着一辆银色轿车。此时车载导航显示已进入卧龙镇核心保护区,道路限速标志旁还竖着滑坡易发地段的警示牌,但多数游客对这类标识早已司空见惯。
13时57分47秒,当黑色越野车接近右拐弯道时,山顶突然传来轰隆闷响。画面剧烈晃动——拳头大小的碎石率先滚落,紧接着三块直径一米有余的巨石从20米高的崖壁滚下。越野车驾驶员猛打方向避让,车辆擦着石块冲出弯道,随后平稳驶向安全地带。此时后车司机紧急刹车,在刺耳刹车声中,大量碎石倾泻在车头前仅两米位置。
未等众人反应,更大规模的塌方接踵而至。视频中可清晰听见驾驶员惊呼:我的天!数以吨计的泥土裹挟石块倾泻而下,瞬间阻断整条车道。后方一辆白色商务车恰好启动超车,在距离塌方区不足5米处紧急停驻,车尾险些铲进松动的山体裂缝。
事故发生后第7分钟,卧龙镇交警中队率先抵达现场。警员李强回忆:现场宛如地震过境,最大块的山石足有公交车车厢大小,部分石块还冒着热气——初步判断是表层岩体在持续降雨后松脱。警方随即对双向车道实施临时管制,并利用无人机监测坡体稳定性。当地应急管理局调集3台挖掘机、8辆运输车赶赴现场,经过6小时连续作业,于当晚8时许清除全部路障。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该路段日均车流量约1200辆次,但事发时恰逢午后时段而非旅游高峰期。如果再晚半小时,旅游大巴车队可能被困在场。汶川县交通局副局长张伟指出,此次塌方覆盖长约80米的车道,滑坡体总量约2000立方米,已达到中型灾害级别。
阿坝州地质环境监测站数据显示,卧龙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年均降雨量达1200毫米,加之汶川地震后山体结构松散,类似事故并不鲜见。就在去年8月,同区域的巴郎山隧道入口处也曾发生局部塌方,导致20余辆车滞留达12小时。而在此之前的201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盘山公路更因连续强降雨形成长达500米的泥石流带,直接冲毁3公里道路。
这里的山就像浸了水的海绵。当地老司机王师傅比划着说,每次暴雨过后至少观察三天再上路。据气象记录,本次灾害发生前四日,汶川县连续出现中到大雨天气,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临界点。
回溯事发经过,两车司机的应急反应经警方认定为标准操作。第一辆越野车主陈先生表示:听到异响就下意识减速,转头瞬间见到石块飞溅。而紧随其后的银色轿车驾驶员张女士则坦言后怕:刹车时双腿都在发抖,看见后视镜里石雨砸下来后车司机还闪灯提醒我注意!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场监控拍到另一辆白色私家车试图加速穿越危险区域。该车主因强行超车被交警处以罚款200元的处罚,并在安全教育笔录中写下反思:总以为自己运气够好,差点成为新闻里的反面教材。
他特别提醒过往司机:听到闷雷般的震动声必须立即停车,千万别抱侥幸心理。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公路中断时长超2000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随着西部交通网络扩张,穿越山区的道路养护成本逐年攀升,单是汶川县年均道路维护费用就超8000万元。
当夕阳重新洒满洁净的盘山道,那些曾惊心动魄的画面化作警示标牌上的铅字。正如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村民所言:灾难教会我们敬畏自然,但不该阻挡前行的脚步。在交通日益便捷的今天,每一次平安抵达既是概率游戏,更是责任体现——既靠完善的预警体系兜底,更需每位出行者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此刻,熊猫大道两侧新竖立的警示柱闪烁着LED灯光,它们无声提醒着:下个转角,或许仍潜藏着未知的凶险。生命无常,唯谨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