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尊界超级工厂,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一道道工序精准如钟表齿轮;在滁州天合储能基地,储能设备高效蓄能,仿佛一座座绿色能量的仓库;在蚌埠“中国传感谷”,各类传感器灵敏感知,编织起一张张智慧互联的大网;在宿州算力产业园,服务器阵列昼夜不停,算力洪流如江河奔涌……盛夏7月,《中国金融家》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行走在江淮大地,目光所及之处,前沿科技带来的冲击令人心潮澎湃,新兴产业迸发的活力更让人体会到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7月2日上午,在合肥骆岗公园,记者看到一架航空器垂直起飞,沿着固定航线“巡游”一圈后又平稳降落在起降点上。
这架无人驾驶的载人航空器的型号为EH216-S,“2”表示双人座,“16”表示装备了16支螺旋桨。它由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简称“合翼航空”)运营,这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三证齐全”——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标准适航证(AC)和生产许可证(PC)的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
今年3月,合翼航空还收到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意味着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序章正式开启。
该公司运营总监章昱辉介绍,“这款航空器主要面向城市内低空中短途交通需求,具备智能导航、精准起降等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载人交通、文旅观光、物流运输、消防应急等场景。并且,该款航空器无须飞机驾驶员,乘客只需选定飞行目的地,即可畅享旅途。”
“合肥正加紧打通城市空中交通四大‘卡点’,让空域飞得了、动力飞得长、安全飞得好、起降点降得了。”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告诉记者,“合肥市集聚低空经济企业300余家,实现无人机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本地化布局,开通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轨道巡检、外卖配送等200余条航线。”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在骆岗公园正式落成,集机库、展示区、会议室、调度中心等功能于一体。未来,乘客可以在此购票、安检、候机,体验城市飞行、空中游览,出门打“飞的”的场景已不再遥远。
伴随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翱翔寰宇为愿景的商业航天,也在书写着中国智造的“加速度”。2019年,具有火箭发动机独角兽潜力的安徽九州云箭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落地蚌埠禹会,成为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第一粒种子;2024年6月,酒泉东风发射场,装备着蚌埠“龙云”发动机的火箭腾空而起,助力中国首次10千米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2023年5月,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2024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支持蚌埠发展壮大商业航天产业,至此,发展之火种愈燃愈烈……
一千亩,十八个月,“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拔地而起,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以商业航天为核心的专业化产业园区,目前已集聚了九州云箭、凌空科技、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火箭发动机、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体制造及总装等产业领域。
生活中常见的金属铁在六七百摄氏度时就会变得“软塌塌”,而当火箭与大气剧烈摩擦,会产生强烈的气动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那么火箭是如何耐高温的呢?
7月4日,记者走进凌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车间,夹杂着机器轰鸣声,一批防热产品正在经历手工加工处理、烘烤固化等一系列流程。“这是一款我们自研的改性低密度石英酚醛,与传统常见的酚醛材料相比,它的密度只有传统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导热率只有传统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在极大地降低了密度和导热率的同时,它的耐温仍然能达到2100摄氏度。”凌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中心总监陈石林指着一小瓶淡黄色晶体颗粒说,该产品已突破高超音速飞行器防热技术瓶颈,能制成各类飞行器的锥段、柱段防热层、翼舵防热层、其他异形防热层等。
商业航天是人类征途的星辰大海,更是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蚌埠禹会区政府副区长胡海波介绍,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按照“1+4+N”建设布局,即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4个基地(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卫星制造基地、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
强大的资金支持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胡海波表示,“我们积极推动基金组建,现有参股基金21只,规模达124亿元,设立3只主要投向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总规模超30亿元,完成参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共计6.5亿元。如,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商业航天专项基金),总规模10亿元,主要投向航空航天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目标企业。”
一台手机就能管理车间,一个零件从采购到售后全程可溯源,一套账目一键共享可统管……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全柴动力”)成立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可以说是一家老牌制造企业,如今正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焕发新生。
走进安徽滁州的全柴动力生产车间,记者被一块大屏所吸引。它集中呈现着装配线的生产数据、工艺参数、设备状态、异常报警等信息,整个运用系统及界面,分别从“参观者角度、领导者角度以及车间管理人员角度”三个视角进行设计,把推进已成熟、已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进行数据化孪生及运用。
“过去,发动机及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主要依靠人为控制设备,或者设备作为辅助进行,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全柴动力积极加快先进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以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全柴动力信息中心主任许昌宇介绍,全柴动力构建了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平台,打造了覆盖设备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全链接智能工厂。
工厂“变聪明”,让全柴动力的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升35%,存货周转率提升18%。“今年一季度,我们总销量逆势增长15%,其中海外出口同比增长50%,稳居行业前三,这就是数字化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许昌宇说,目前全柴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商用汽车、农业装备、工业车辆、工程机械、固定机组等领域。
老牌企业在提“智”升级,工业老城也在乘“智”而上。“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蚌埠就已经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蚌埠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陶广生告诉记者,“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蚌埠市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推动传感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迈进,现已发展成为安徽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传感器被誉为“万物互联之眼”,它能让汽车感知环境、实现无人驾驶,让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记录运动,还能使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复杂操作……7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蚌埠的“中国传感谷”,从形状各异的传感器到各种终端应用,万物智联的生动图景正在这里清晰铺展。
现场讲解员介绍,“中国传感谷”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全省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和软件产业发展先行区、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2024年被评为全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谷内集聚了200余家相关企业,是长三角智能传感产业版图中的“关键拼图”。当前,“中国传感谷”形成中央创新产业园、MEMS(微机电系统)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为核心的“一谷三园多点”发展格局,正朝着自主可控、芯体最多、种类最全、应用最广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奋力迈进。园区研制的传感器产品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5G通讯、无人驾驶、机器人、智能家居、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具有广泛应用。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简称“华鑫微纳”)是园区里的其中一家企业,专注于MEMS晶圆的制造。今年5月,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在华鑫微纳正式投产。
“晶圆制造是智能传感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涉及将设计好的芯片图案转移到硅片上,形成微小电路和传感器结构。”华鑫微纳副总经理丁敬秀说,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项目是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达产后,月产能将达到3万片,有效解决国内MEMS行业“有研无产、有产无研、研产脱节”的痛点,打通高性能MEMS制造关键环节,助力国内MEMS传感器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材料与新能源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安徽省依托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在蚌埠、滁州两地分别孕育出全球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基地与规模化储能产业集群。
近几年火出圈的折叠屏手机,背后有一项“黑科技”,即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它必须具备可折叠、透光性以及防护功能的特性,传统智能手机玻璃盖板根本无法满足。
7月5日,在蚌埠市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研院”)展厅,记者见到了这项“黑科技”——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30微米是什么概念?厚度只有一张A4纸的四分之一。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将其卷起、对折、展开,反复操作几次之后,玻璃表面始终光洁如新,无任何折痕。
谈及让玻璃“从刚变柔”后的耐用性,中研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刘爱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天折叠100次计算,这种柔性玻璃在折叠手机上的使用寿命可超过27年。“这和咱们平均两三年就换一次手机的节奏比起来,简直是‘超长待机’。”刘爱丽笑着说。
除了把玻璃做“柔”,中研院把玻璃之“薄”也做到了极致。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展厅另一侧的展柜里,0.12毫米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静静陈列。阳光透过玻璃,在桌面投下几乎不可见的阴影—这薄薄一片,却是打破国外垄断的“硬通货”。
手机、平板的轻薄化、智能化离不开超薄信息显示玻璃,但它的研发堪称“跨界难题”,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度复合集成,工艺技术复杂,生产难度极大,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少数公司攥在手里。
“产业缺什么,我们就攻什么。”2014年,中研院建成投产第一条玻璃智能化生产线,从此踏上“变薄”的征程,终于在2018年4月,稳定量产出世界最薄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
除了最柔的可折叠玻璃,最薄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国内最硬的高铝盖板玻璃,最大的浮法TFT-LCD玻璃基板,最轻的空心玻璃微珠,均诞生于蚌埠这座“创新之城”。
据介绍,蚌埠依托中研院这一玻璃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众多高层次专业化平台,研发生产了众多“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玻璃新材料原创性成果,目前在国际上玻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国内高端玻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0%以上,是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城市。
中研院在玻璃材料上的创新为新材料产业注入了新活力,而在滁州的产业园区里,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则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电芯,流水线上的电池模组有序流转,指示灯的光芒与玻璃窗外的阳光交织……这些新鲜出炉的电芯,一部分将搭乘专机,直抵全球能源的核心地带;另一部分则进入隔壁的PACK车间,接受激光焊接的“淬火”,并注入液冷系统的“生命之水”,最终变为Elementa2(电网级电池储能系统)的核心模块。
“2022年7月,这片土地还是片草地。2023年3月,第一块电池就下线了。”天合储能总经理张春涛站在厂区的规划图前,向记者讲述企业从落地到生产的故事——这个总投资108亿元、占地约700亩的项目,用7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开工到投产的跨越。
作为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专注于锂离子电池及成套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领先的储能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从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到高质量组件、系统安装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当初选址时,我们走过大半个中国,最终选定滁州,归结起来是‘天时地利人和’。” 张春涛具体介绍,一是产业基础优势。滁州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为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区位交通优势。滁州地处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交会处,毗邻长三角经济区,其江海联运体系可同时满足内陆运输与远洋贸易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的物流保障;其三,政务服务优势。地方政府展现出显著的行政效能优势,秉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在项目审批、政策落实等方面形成“马上就办”的服务机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仓,种植模式以旱粮作物为主,如小麦和玉米、大豆。宿州市作为黄淮海区域的关键育种区和产粮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们的工作就是尽可能让中国所有的大豆都结好‘瘤’。”在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楼慧强手中攥着一株豆秧,根部布满了根瘤,这些不起眼的“小疙瘩”正是提升大豆产量的“秘诀”之一。
“使用了根瘤菌的豆株,不仅单产平均提高10%,蛋白质含量也提升了1%至2%,同时减少了5%至25%的氮肥使用。”楼慧强告诉记者,“这既增加了营养价值,还实现了土壤保护。自2020年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与宿州市企业合作开展根瘤菌技术的产业转化。截至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安徽、河南、黑龙江等17个省份的大田作物种植中实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
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2024年9月建成运营,是宿州聚力种业振兴、端稳“中国饭碗”的关键阵地。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化平介绍,“种业科技谷立足旱粮作物大力发展种业科技创新,种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目前宿州市种子持证企业175家,居安徽省第2位。宿州每年选育的国审省审农作物品种近100种,小麦省审品种占全省的1/3,每年均有优异品种入选国家级主推品种。”
科研合作方面,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展现出强大的“磁吸效应”,已引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育种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实验室、安徽华展种业、乡创(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等10余家科研院所及种业企业。
在智慧农业建设方面,华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融合了物联网、AI视频监控等先进技术,构建了“1库+1图+1平台+N系统”的完整架构。这个平台就像给传统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转变。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水肥管理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大幅提升了种子繁育的精准度和扩繁能力,也为入驻单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安徽对企业非常友好”“当地政府能让企业专心投入生产研发”……这是记者在安徽调研采访中最常听到的话。称赞的背后,折射出安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决心:以惠企政策精准滴灌、法治护航筑牢底线、政务服务提档升级的“三重奏”,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要有为,企业要有感,关键是市场要有效。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25)》。这份报告重点围绕民主科学决策、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政府管理、民生保障、平台机制建设等方面,对包括31家省级政府等在内的各级政府透明度进行评估。其中,优化营商环境指标,安徽省政府得分75分,与广东省并列全国第3位。
自“十四五”规划以来,安徽省明确将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发展,并颁布了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新能源汽车专项立法,构建了覆盖整车制造、零部件、智能网联技术的全链条生态。在资金直达快享方面,安徽建立了“皖企通”政策中枢平台,财政资金类政策100%实现“一键兑付”,企业无须填报任何材料即可享受政策红利。
在合肥,多部门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团队指导、优良产业基础支撑、优质营商环境保障、重点企业专办服务和重点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一系列保障性措施,让企业切身感受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这一理念。
蔚来汽车创始人、CEO李斌举例说,“蔚来需要在当地开办多个主体,合肥市便提供了网上办理、线下‘一窗受理’的高效便捷服务;针对企业在住宿、交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多类型问题,合肥市也及时协调资源解决,构建清新的政商关系。2023年还发布了《〈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从支持创新发展、强化要素保障、鼓励扩大规模、加强融资支持等方面,明确一系列支持举措。”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表示,“安徽将广泛链接各类资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施力也表示,面向“十五五”,安徽将把握未来趋势,突出安徽特色,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优势、市场前景,坚持“科产融合、锻长补短、企业矩阵、链群融合、生态优化”的路径,拟着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工业级无人机、高端检测装备、智能农机装备等未来装备,做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规模壮大。